北護張瑀希。攝/李映儒
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的張瑀希原名張瑀雯,一路以來,接受臺灣女籃正規體系訓練,在HBL淡商時期曾投出關鍵的打板三分球,幫助球隊強勢奪勝。在國泰女籃的培養下,成為三分外線的優質射手。然而,105學年度,從UBA公開女一級冠軍強權文化大學轉戰公開女二級的戰場,以全新的名字亮相,並剪去留了多年的長髮,讓大家重新認識「張瑀希」。
「啟蒙—運動世家的薰陶」
生長在運動世家的張瑀希,爸媽是田徑選手,哥哥張奕也是現役的旅日棒球好手。在國小的時候張瑀希的爸媽讓她嘗試各種不同的運動,最一開始是田徑,後來則是去看了表姐陽詩慧(現役WSBL中華電信女籃球員)在花蓮菁英盃的比賽,在一旁看球的她,被當時的李亨淑教練相中,因而踏上了這條籃球之路。
開啟籃球大門的過程,實則經過百般波折,原本就讀普門體系的宜蘭縣礁溪國中,後來因為離鄉背井無法適應環境,輾轉來到了國泰體系的新北市石牌國中,因為是轉學生所以必須經歷兩年的「球監」,張瑀希是從國三那年才開始發光發熱。
礙於體制的規定,張瑀希經歷了兩年無法上場比賽的低潮,對於當時只能參與大小盃賽而無法在國中籃球聯賽(JHBL)亮相的她,造就爾後格外珍惜場上揮灑汗水的時光,並順利的「直升」國泰體系的淡水商工、文化大學。
「感謝恩師—陳美莉老師」
回憶起曾經的國手夢,張瑀希仍語帶遺憾的表示:「U16選拔時我在一次快攻跳下來的時候,韌帶就斷掉了!」而類似的情形在U18重演,高中反覆的受傷,最終仍未獲得親睞。
但是張瑀希並不把它放心上,反而很感謝當時淡商時期的恩師陳美莉老師對她的嚴格訓練,為她打下良好的籃球基礎。而張瑀希也謙虛的說:「我覺得我不是進攻型的球員,很多時候都只是手感好才會投進三分球。」防守對她而言才是籃球場上的武器,「還記得美莉老師曾派我去防守對方的重點球員,真的很感謝老師對我的肯定,讓我有更多的信心堅持下去。」
提及恩師陳美莉老師,張瑀希說:「現在想起來,其實對於老師是愧疚大於感謝的,雖然老師對我很嚴厲,但我知道是我在很多打球的心態上沒有擺正,若沒有當時老師的調教,我想,就沒有現在的我。」
「人生轉捩點—夢想成為體能訓練師」
「球不可能打一輩子!」球齡已達十年之久的張瑀希,最終選擇了與一般球員不一樣的道路。
從高中張瑀希就很喜歡運動保健這領域,因為接受國泰女籃專業訓練,接觸了體能訓練師,並希望藉此輔助訓練。「思考了很久,在求學階段我很想做一些不同的事,也一直很喜歡體能訓練師這個職業,當初的想法是,如果我在文化打完四年的球賽,畢業後才去接觸這方面的東西,我的起步也許就比別人慢很多。」
其實張瑀希有個願望,想要幫助前些日子已加入日職歐力士的哥哥張奕,「哥哥是一位很棒的運動員,我很喜歡看他打球,我希望用我有的能力去幫助他,不一定要在台前,在他背後支持他、幫助他,成為他的體能訓練師,讓他發光發熱,就是我現在的目標!」
抉擇之際,張瑀希聽了很多前輩給的意見,也在國體大、北護之間的的運動保健系做出選擇,「因為打籃球的那顆『心』還在,雖然這樣算一算打球也11年了,但還是想打球,所以就一邊讀喜歡的科系一邊打球,我很喜歡現在的生活。」
「北護女籃—帶來全新的張瑀希」
「幸好老師有把我找回來!」張瑀希滿是感謝地說道,其實當時想放棄打球,直接投入課業,但王玲老師告訴她:「如果你不加入球隊,我們就不要收你了!」對於當時的張瑀希而言,是最溫暖激勵的言語,「因為大家還是把我看得很重要,在心裡很安慰。」
離開已經習慣十年的籃球體系,面對新環境仍不免遇到溝通及適應上的難關。「在文化要很專注地在球場上,盡全力幫助球隊贏球;北護則不太一樣,好好享受打球的樂趣,做好自己的本分,所以自然打球壓力就會少很多。」
「雖然說我們是輕鬆打球,但有時候會覺得好像不該是這樣的,因為太放鬆了!跟以前受的訓練反差很大。」但隊友「小乖」胡晏華會不斷鼓勵她:「在不同的球隊就是要適應不同球隊的風格。」才讓張瑀希漸漸釋懷,在球場上也較能與隊友合作,放開來打,享受籃球。
提及胡晏華、楊芷琦同是國中的隊友,「現在一起打球好像又回到以前的時光,有她們的陪伴我在北護相對也比較融入。」楊芷琦也提到:「現在的瑀希變得成熟許多,跟以前不太一樣了!」
「陪伴—家人的支持是最大後盾」
「當初我一個人還躲在樓梯偷偷地講電話,哭很久,很怕爸媽會反對!」離開文化這個決定,張瑀希與爸爸溝通,「我想把體能訓練師的相關學習擺在第一位,籃球退居第二,全力的去做好我想做的事。」幸虧爸媽都很認同張瑀希的決定,她的爸爸告訴她:「你想做什麼家人都會全力支持你!」
或許是家庭背景的關係,造就今日正面樂觀的張瑀希,追夢之餘,不忘最愛的籃球。她是張瑀希,深思熟慮,勇於追逐夢想的女孩。